经验者之家|中医修身:中医腧穴的四种定位方法……
腧穴是中医穴位中的一个概念,人体中腧穴是相当重要的穴位,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,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。
腧穴是一类穴位的总称,腧穴的各有自己的位置,腧穴的定位是否准确决定了,利用腧穴来治疗疾病的效果。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骨度分寸法,体表标志法,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四种。
骨度分寸法
骨度分寸法,古称“骨度法”,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、长短,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。杨上善说:“以此为定分,立经脉,并取空穴”。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。此法的记载,最早见于《灵枢·骨度》篇,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,其横度(两臂外展,两手伸直,以中指端为准)也为七尺五寸。
体表标志法
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,兹分述如下:
1、固定标志 是指利用五官、毛发、爪甲、乳头、脐窝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、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。比较明显的标志,如鼻尖取素髎;两眉中间取印堂;两乳中间取膻中;脐旁二寸取天枢;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;俯首显示最高的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等。在两骨分歧处,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分歧处取巨骨;胸骨下端与肋软骨分歧处取中庭等。此外,可依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,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,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为标志取背腰部腧穴。
2、活动标志 是指利用关节、肌肉、皮肤,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、凹陷、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。如取耳门、听宫、听会等应张口;取下关应闭口。又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;取肩髃时应将上臂外展至水平位,当肩峰与肱骨粗隆间出现二个凹陷,在前方小凹陷中是穴;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,当拇长、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穴;取养老穴时,正坐屈肘掌心向胸,当尺骨茎突之桡侧骨缝中是穴等等。这些都是在动态情况下作为取穴定位的标志,故称谓活动标志。
手指比量法
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,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,又称“指寸法”。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,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,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。一般有下列几种:
1、中指同身寸 此法源于《千金方》。《外台秘要》(简称《外台》),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一寸。宋代《圣惠》提出:“手中指第二节,内度两横纹相云一寸。”后人大多以此为准,所以称“中指同身寸”或“中指寸”。《针灸大全》(简称《大全》)更具体地说明:“大指与中指相屈如环,取中指中节横纹,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”。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,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。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。
2、拇指同身寸 此法见于《千金方》,说:“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,亦有长短不定者,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”。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。
3、横指同身寸 又称“一夫”法。夫,扶的意思。《礼记》注:“辅四指曰扶”。此法亦出自《千金方》:“凡量一夫之法,覆手并舒四指,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”。也就是将食、中、无名、小指相并,四横指为一夫,即四横指相并,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,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。此法多用于下肢、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。
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,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,否则长短失度。故明代张介宾之《图翼》说:“同身寸者,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。人之长短肥瘦各自不同,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。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,则人瘦而指长,人肥而指短,岂不谬误?故必因其形而取之,方得其当”。可见不能离开骨度分寸而只用指寸。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。
简便取穴法
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。如列缺,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,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,当食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。又如劳宫,半握拳,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上,就是本穴。又如风市,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,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之处就是本穴。此外如垂肩屈肘取章门,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等。这些取穴方法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。
大厨艺小编特别提醒:因为腧穴有通表理的作用,内在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可以反应于体表腧穴,相应的腧穴会出现压痛、酸楚、麻木、结节、肿胀、变色、丘疹、凹陷等反应。因此,我们利用腧穴的这些病理反应可以帮助诊断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