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验者之家|中医修身:有趣的夏至习俗与中医药文化……

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”古书中有这样的记录,夏至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,中医专家还介绍说许多习俗都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关。

古时夏至日,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。《周礼·春官》载:“以夏日至,致地方物魈。”周代夏至祭神,意为清除疫疠、荒年与饥饿死亡。此时民间新麦方出,人们以面食敬神。夏至吃面食这一食俗也流传至今。小麦味甘、性凉,入心、脾、肾经;《本草拾遗》说“小麦面,补虚,实人肤体,厚肠胃,强气力”,《医林纂要》说它“除烦,止血,利小便,润肺燥”。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,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湿气和暑气。

夏至节,未成年的孩子要到娘舅家吃饭,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。俗话说,吃了苋菜不会发痧,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。这苋菜被誉为“补血菜”、“长寿菜”,《食疗本草》说它能“补气除热,通九窍”,《滇南本草》说它能“治大小便不通,化虫去寒热,能通血脉,逐瘀血”。葫芦在我国古籍中最早称瓠、匏和壶,《滇南本草》说它“利水道,通淋,除心肺烦热”;元代王祯《农书》说,“匏之为用甚广,大者可煮作素羹,可和润作荤羹,可蜜前煎作果,可削条作干”,可见古人葫芦吃法多种多样,既可烧汤,又可做菜,既能腌制,也能干晒。

在我国有些地方,夏至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,有一种观点还认为端午节源自夏至节。故而在陕西等地,夏至还有食粽子的民俗。从中医饮食的养生观点来看,粽子具有清热解暑、益气生津、养血安神的功效,其中的大枣补中益气,栗子补气健脾、益肾。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,北方大多用芦苇叶,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、除烦止渴;竹叶可以清热除烦、利尿排毒;荷叶能清热利湿、和胃宁神。

“吃了夏至狗,西风绕道走”,意思是人们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,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,少感冒,身体好。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,成就了粤桂“夏至狗肉”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。《别录》言狗肉“主安五藏,补绝伤”,《医林纂要》说它“补肺气,固肾气,壮营卫,强腰膝”。中医学认为,常食狗肉,对于脾肾之虚、胸腹胀满、鼓胀、浮肿、腰膝软弱、寒疟及败疮久不收敛等症,很有裨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