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验者之家|中医修身:“虚不受补”的中医调养方法……

“虚不受补”是怎么回事?所谓虚不受补者,临床上一般多见于一些久病体弱的老年人,因脾胃虚消化差,不能承受滋补药,反而导致胃呆厌食,脘腹胀满,恶心呕吐,致使身体更虚。或因脾有湿邪,服用滋补药不仅达不到补虚效果,反而出现腹胀便溏、嗳气呕吐,甚至湿蕴化火,出现口干、衄血、皮疹等副作用。虚不受补的中医调理方法祖国医学在几千年进补实践中总结出“冬令进补,秋垫底”这一针对虚不受补的对策,包括用中药底补和食疗引补。中药底补针对虚不受补者,在秋天用中药调理,为冬令进补做铺垫。入秋后,至少在服用滋补药前1个月开始辨证服用健脾理气化湿浊,开胃助消化吸收的中药调理,以恢复胃肠功能,消除湿浊,使舌苔干净无腻苔,进食后无胀满感,并保持脾胃最佳功能状态,为冬令进补开路。食疗引补按秋令“因时养生”原则,提倡服食平和的食疗方,调整脏腑功能,使人体逐步适应冬季的严寒气候,为冬令进补作引导。在炎热的夏天,人们身体消耗大而进食减少,出现体重减轻、倦怠乏力等“无病三分虚”,故秋凉最宜食疗进补,恢复和调节人体脏腑机能。由于夏天人们进食生冷瓜果与冷饮较多,最易损伤脾胃功能,到秋季人体阳气渐弱,阴气渐长,脾胃功能和人体抵抗力更易下降,若在此时大量进食稠腻滋补品,肯定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,导致消化功能紊乱,出现胸闷、腹胀、厌食、腹泻等症状,所以在冬令进补之前为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,在秋季提倡食疗。秋季食疗重在调养,补充一些富有营养又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,如鱼、瘦猪肉、牛肉、鸡蛋及莲子、薏米、大枣、核桃肉、龙眼肉、百合等清淡平和之品,奶制品、豆浆、新鲜蔬菜、水果也可以适当多吃一些。药食兼优的芡实、山药是调理脾胃的佳品,可用芡实炖牛肉,或以芡实、大枣、花生伴红糖炖服。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生晒参、西洋参等补气生津。对患有老慢支者,在秋季服用蛤蚧大补丸或肾气丸,食用核桃肉等补肺益肾纳气,有利于在冬季拒外邪于体外,减轻疾病在冬季的发作,并为冬令进补作引导。中药底补与食疗引补,都是秋季“因时养生”的要旨,不仅补养了身体,而且使冬季进补时易为人体所接受,不至于发生“虚不受补”的情况。

“虚不受补”的冬令进补注意事项有不少人一提到进补就首先想到人参。人参大补元气,是补品中之上品,然而无节制地过量服用人参,可引起“滥用人参综合征”,甚至出现不良反应。据报道,正常人一次内服3%的人参酊200cc就可引起中毒症状。由于市售的营养滋补品大都是大路货产品,是万人一方,缺乏个性。如最常用的十全大补膏,是由党参、黄芪等五味补气药,当归、白芍等四味补血药,一味温阳药肉桂组成,仅适合气血两亏,阳气不足的人群,而热性体质的人服用后会觉得太热,胃不舒服等。正如俗话所说,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,营养保健品亦是这样,合理、科学、适量使用营养保健品,受益无穷;盲目进补,滥用营养保健品,反而损害身体,贻害无穷。进补要对路“一药一性,百病百方”,各种冬令进补药只能适合一定的体质,治疗一定的病证。每一个人身体状况不同,病证有别,体质有异,所以冬令进补必须对路,因人因证因病度身定制,“一人一方”有针对性地进补。通补百虚,通治百病的滋补药是不存在的,所以也不能不管张三李四,千篇一律就用那么几味补药。大凡中医虚证有气、血、阴、阳虚证四类。对于阴阳俱虚,气血双亏,数病同发,病情错综复杂者,如代谢紊乱综合出现“四高”,即高血脂、高血糖、高血压和高尿酸,又当按照辨证论治精神,仔细观察,全面分析,谨慎配伍,合理用药,进补“对路”,补泻得当,方能奏效。无虚不补对那些身体健康并无任何虚证表现者,尤其是青少年,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补。有些人对冬令进补期望值过高,认为进补总比不补好,原本身体健康,也指望通过冬令进补来个所谓的“超常发挥”。其实冬令进补以补为主,兼顾治病祛邪,主要作用是使因虚致病或因病致虚者,以及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恢复到健康状态,提高生活质量,延年益寿,所谓“超常发挥”是不实际的。对健康的人来讲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均衡营养与适当运动更为重要,而且完全能代替药补。切忌滥补、过补滋补药大多气厚味腻,滥补会“物极必反”,过多进补超出人体对营养物质正常吸收的承受能力,也会出现其他副作用。小儿消化系统处于未发育成熟期,进补不当或过多都容易造成消化吸收不良,所以小儿不宜进补。对脾胃虚弱、食欲不振的人,在滋补药中应增加健脾开胃药物,并减量缓缓调服,一旦出现厌食,脘腹作胀较重者,应暂停滋补药,先调理好肠胃再服。防止“闭门留寇”在外邪未尽情况下,不可过早进补,原则上先清除外邪后再进补。当外邪比较轻微,也可在补剂中加入固表祛邪药物,如黄芪、防风等攻补兼施,达到“扶正不留邪,祛邪不伤正”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