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验者之家|中医修身:冬病夏治 神清气和度夏日……
今日迎来今年“入伏”第一天,“高温、高湿、高热”的“三伏”天将正式开始。此时天气炎热,适合“冬病夏治”,下面我们就请老中医为我们谈谈“冬病夏治”这个话题。
“冬病夏治”是什么意思?
冬病夏治是中医传统的特色疗法,根据“天人相应”的理论和“春夏养阳”的原则,对冬季气候寒冷时易发或加重的病(如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鼻炎、反复呼吸道感染、免疫功能低下、慢性风湿病、关节炎、慢性腹泻、冻疮、过敏性疾病等),在夏季气候炎热、疾病缓解时进行治疗,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的发作。
“冬病夏治”有哪些方法?
正确合理的“夏养”应该是选择全年气温最高、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,机体各种机能条达、经络通畅之时,正是扶正培本、滋养阳气、去除寒气的有利时机。此时予以积极调养,培本以扶助正气,使患者的阳气充实,正气旺盛,抵抗力增强,使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,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根治不发了。
油腻食物伤脾胃
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,这个时节,人往往容易感觉心烦不安,疲倦乏力,食欲也会下降,所以饮食调理和水分的补充显得尤为重要。此时饮食应以清淡为主,避免伤津耗气。同时要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,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。凉性食物不要食用过量,以免增加肠胃负担,严重的会造成腹泻。
夏季饮食应少食辛辣油腻之品,如果过食油腻食物,会伤害脾胃,影响营养消化吸收,且停留在体内的风邪、湿邪、油腻之品揉合在一起,就更容易生病,而且这些毛病是很难祛除的。夏季稍微吃点“苦”也对身体大有好处,可解热除湿、抗菌消炎、帮助消化及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,非常适合夏季人体所需。
此外,夏季暑湿对脾非常不利,建议主动调解饮食,适当多吃一些味甘、酸宜脾的食物,如山药、薏米、菠萝、西瓜等。同时,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,因此“去火”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。建议多食用绿豆、苦瓜、西红柿等性凉、清暑的食物以及牛奶等饮品以改善对热天的不适。
保护美肌勤走动
夏天烈日天气里,不少人喜欢呆在屋里不出去,也不运动,这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。长时间待在狭隘的空间中,活动受限,使得血液循环不良及黏稠度增加,造成腿部深处静脉形成血栓,血栓若顺着血流到肺部或脑部,将引起肺栓塞或脑中风,甚至会导致死亡。
夏季是身体排泄的过程,血气往外走,新陈代谢旺盛,可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。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最好站起来走一走,做一些腿部运动操。但进入高温天气,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,各个脏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显减弱。外出活动最好选择散步等温和的方式,避开烈日炽热之时,以防中暑。
运动时,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,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、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,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、海滨地区去疗养、度假。锻炼的项目以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广播操为好,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,若运动过激,可导致大汗淋漓,汗泄太多,不但伤阴气,也损阳气。
“三伏”天时皮肤腠理开泄,机体代谢旺盛。“冬病夏治”调养的主要方法由中药外治调养(包括穴位敷贴、艾灸按摩等)、中药内服调养(包括食疗药膳、调补中药内服、中药膏方调养等)组成。此外还有有药液浸泡、穴位注射、按摩推拿等多种方法。
“冬病夏治”非人人皆宜
“冬病夏治”对一些慢性病虽然疗效较好,但不是人人皆宜,特别是一些老人更要注意,以免弄巧成拙。一般来说,老人阳气不足、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,在春夏治疗比其他季节治疗效果好,但对恶性肿瘤、强过敏体质、糖尿病等疾病患者就不适合冬病夏治。
神清气和度炎夏
夏季的特点是天气渐热,阳气旺盛,植物繁盛,五行属火,五脏归属为心,五气属性为暑,五方属南,五味属苦,五化属长。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,因此要注重养心。情志上,夏季要神清气和,快乐欢畅,心胸宽阔,精神饱满,以利于气机的通泄。与此相反,举凡懈怠厌倦,恼怒忧郁,则有碍气机通畅。
起居上,夏季炎热,“暑易伤气”,若汗泄太过,令人头昏胸闷,心悸口渴,恶心甚至昏迷;夏日炎热,暑热外蒸,汗液大泄,毛孔大开,腠理开泄,易受风寒湿邪侵袭。因此,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,宜适当晚睡早起;合理安排午休时间;每日温水洗澡;不宜远途跋涉。
开空调需有节制
进入夏季以来,到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中,出现风寒感冒症状的患者明显增多,这多数是“贪凉”所致,跟患者长时间处在空调环境有关。“空调病”与患者不出汗有很大关系。中医认为,夏季自然界阳气升发,人体也应顺应天时,适当出汗,否则极易造成体内邪气积滞,最终影响正气,导致阴阳失衡、免疫力下降。
夏季开空调要有节制,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段开一下降降温,时间不宜过长,而且温度不宜过低,夜间最好空调不要开通宵;空调开启之前先开窗通风10分钟,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,且应定期清洗空调。此外,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下的市民可多喝姜糖水,这样能有效预防空调病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