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验者之家|中医修身:不要轻易否定自己——验证你的“不行”……

如果你总是不看好自己的能力和表现,要想成功地激励自己,则必须掌握一个关键的秘诀–你需要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你的消极预测。如果你能测试一下这些悲观的想法,就会看清事实的本来面目。

有一种常见的自毁思维,这就是当你情绪低落或者做事拖拉时,只要一想到自己应该做点有用的事,你就会说“我不行”。也许这是因为你什么事都不做,担心自己迟早会受到责备。为了挽回一点面子,于是你制造出一种错觉,认为自己很没用,差劲得要命,连一件事都做不好。如果要这样为自己的懒病辩护,问题就来了–你可能会真的开始相信你就是这种人!如果你经常反复地说“我不行”,只要次数够多,它就会产生催眠暗示作用。不久之后,你会百分之百地相信自己就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,你真的什么事都不能做。典型的“不行”想法包括:“我不会做饭”、“我不会动”、“我不能工作”、“我无法集中注意力”、“我看不进去书”、“我起不来”和“我不会打扫房间”。

这样的想法不仅会打击你,而且还会毁了你和家人朋友们之间的关系,因为他们讨厌你说“我不行”,而且会觉得这全是牢骚话。虽然你真的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,但他们对此永远都无法理解。他们会对你唠叨个没完,动不动就指手画脚,让你非常沮丧。

有一种认知疗法极其成功,这就是真正地验证一下你的消极预测。举例来说,假设你一直暗示自己:“我心情不好,无法集中注意力,什么书都看不进去。”要想验证一下这个假设,你可以拿份当天的报纸坐下来,先读一个句子,然后看自己是不是能大声地概括出大意。接下来,你可能还会预测:“但如果要看整段文字的话,我是没法读进去的,更谈不上理解了。”然后,再把这个预测验证一遍,读一段文字概括大意。这种方法的威力势不可挡,许多严重的慢性抑郁症都这样治愈了。

要验证你的“不行”时,你可能会很犹豫,因为你不想冒失败的险。只要不冒险,你至少还可以在心底里暗暗佩服自己,觉得自己有能力决定暂时不这趟浑水。可殊不知在这种超然淡定的态度背后,却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感和对失败的恐惧。

“不能输”方法可帮助你战胜这种恐惧。假设你冒险后真的输了,列出失败后需要处理的种种负面后果。然后,找出使你恐惧的认知扭曲;同时考虑一下如果你真的失败了,你会如何有效地收拾残局。

你一直不敢冒的风险可能会是经济风险、人身风险或教育风险。但请记住: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。毕竟,这是一个学习历练的过程。你肯定不可能尚在襁褓中就能从摇篮中一跃而下,然后又马上在房间里优雅地跳起华尔兹来。蹒跚学步时你得摔个鼻青脸肿,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再走。你以为你会突然之间就无所不知、不再犯任何错误吗?事实上不管你活多少岁都不可能!如能在逆境中自尊自爱,你将会获得许许多多的机会和新鲜体验,恐惧也会随之消失。

动力从何而来?我敢打赌你很可能还不能肯定地回答出来。在你看来,是先有动力还是先有行动?

如果你回答先有动力,你的逻辑很清晰。但很不幸,你错了。应该是先有行动,而不是先有动力!你先得给泵注满水,然后你才会产生动力,这样水才能自动地流出来。

有拖延症的患者常常会弄不清楚“动力”和“行动”的先后顺序。你总是傻傻地等着,非要等有了心情才做事。既然你没心情做,当然就会一拖再拖了。

你之所以犯这个错误,是因为你认为应该先有动力,有了动力才会产生行动,才会成功。可事实往往正好相反:行动必须在先,动力必须在后。

就拿这一章的内容举例来说吧。这一章的初稿又臭又长,结构笨重,文字枯燥乏味,真正的拖延症患者可没毅力读下去。修稿的工作对我来说无异于穿着铅鞋游泳。到了原定的修稿的那一天,我强迫自己坐下来开始工作。我的动力大约只有1%,可我想逃避工作的冲动却高达99%。我是多么讨厌这份工作啊!

在进入状态后,我的积极性就高度调动起来了,工作也变得简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