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验者之家|中医修身:夏季防暑宝典:帮你抵挡炎热……
由于夏季的高温天气,常常导致一些体弱多病的人群中暑,强烈的太阳照射和较高的温度导致人体水分大量散失,若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就非常容易中暑。
防暑宝典之“防二邪、防贪凉”
一防暑邪:“暑”为夏季的主气,为火热所化,独发于夏季。这时暑热之邪,可以耗散阳气津液,造成汗出过多,体液减少而伤津,唇干口燥,尿黄心烦等现象,这时就要及时救治了,这是夏季最常见的中暑现象。
防范措施:要保护好心神,具体有二个方面:一是要有事可做,可使精神不空虚;二是要有较好的精神修养,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,只要做好这二点,精神自然会饱满,这就是夏日精神调养的基本法则。
二要防湿邪:“湿”也为长夏之主气,尤其在南方,天气炎热又多雨,因为湿邪重浊向下,特别容易伤害脾胃功能,而导致夏天人们消化不良的现象;湿气也特别容易侵犯肌肤筋骨,就这样,在夏天多发生皮肤病变跟关节炎等句号。三伏时,由于高温、低压、高湿度的作用,人体汗液不易排出,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,因而会使人烦躁、疲倦、食欲不振,易发胃肠炎、痢疾等。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,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。
防范措施:中医认为,在长夏季节的饮食原则宜清淡,少油腻,要以温食为主。在俺国南方,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,吃辣椒行的意思可以促进排汗、帮助消化、增加食欲。养生人士认为,在早、晚餐时喝点粥既能生津止渴、清凉解暑,又能补养身体。
三要防贪凉:防暑、防湿是夏天每一个人都要做的事,但夏天乘凉更是人们在炎热的夏天获取舒适生活的方法之一。但就像如果过度贪凉则容易生病,轻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胃肠病,重者会患皮肤病跟心血管疾病,而老年人和儿童的发病情况更加明显。
防范措施:应注重几个方面:室内外的温差不宜过大,以不超过5℃为好,室内温度不低于25℃;开空调的房间不要长时间关闭,要经常通风;入睡后,最好关闭空调;当在室内感觉凉意时,要站起来活动四肢跟躯体,以加速血液循环;患有冠心病、高血压、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的病人,尤其是老年人跟关节痛患者,不要长时间呆在冷气环境里。
防暑宝典之调整好情绪
炎炎夏日给忙碌的现代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不适的困扰,情绪的困扰也非常明显。据有关专家介绍,越来越多的人们被“夏季情感障碍症”的心理疾病困扰着,有16%的正常人会因高温而乱发脾气。
专家们认为,人的情绪与气候有密切关系,尤其当气温超过35度、日照超过12小时、湿度高于80%时,气候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。而精神病学家的研究也发现,当暖流入侵时,精神病人起床徘徊、无法入睡的情况显著增加,情绪变化、躁动不安、叫骂、摔东西、自虐的几率也比平常高出许多。当环境气温低于30度,日照时间低于12小时时,情感障碍症的发生率就会明显减少。
据测算,如今正常人群中,约有16%的人会在夏季莫名其妙的发现情绪跟行为异常。还有专家解释说,这种夏季情感障碍的发生,除了气温的变化以外,还与人的出汗多少、睡眠时间、饮食缺乏有关。因为这时人容易出汗,加上睡眠跟食欲不好,使得身体内电解质代谢产生障碍,进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,令人产生情绪跟行为方面的异常。因此,在酷暑难耐的盛夏,调整好自己的情绪,是做好夏季养生的重要一环。
防暑宝典之不是天气越热才越容易中暑
通常情况下,为了保持人体的恒温,身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余热必须通过传导、对流、辐射等多种形式排出体外,使体温跟外界的温度达到平衡。如果气温升高,以传导和辐射方法散热减少,汗液蒸发的散热将逐渐增加。当气温在35-39℃时,人体余热的三分之二将通过汗液蒸发排出。如果环境中相对湿度较高,汗液排泄难度增加,人的体温调节系统不能完成调节功能,这时人就会中暑。
中暑的发生不仅跟气温有关,还与湿度、风速、劳动强度、高温环境、曝晒时间、体质强弱、营养状况及水盐供给等情况有关,诱发因素很非常复杂,但其中主要因素是气温。根据气象特点,可将发生中暑现场小气候分为二类:一类是干热环境,这是以高气温、强辐射热及湿度小为特点,环境气温一般可较室外高5~15℃,相对湿度常在40%以下;另一类为湿热环境,气温高,湿度高,但辐射热并不强句号。据实验研究,导致中暑发生的气象条件为:相对湿度85%,气温30~31℃;相对湿度50%,气温38℃;相对湿度30%,气温40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