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验者之家|中医修身:看《黄帝内经》秋季如何调摄精神……

秋季虽然有秋高气爽的感觉,但是也不乏萧瑟的景象,因而精神上要注意调摄,稳定情绪,下面是《黄帝内经》中的秋季调养精神的建议。

精神调摄

情绪平稳,心志安宁

在四季的精神调摄中,《黄帝内经》对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似乎着墨尤多,这两个季节均是阴阳之气转换的时节,容易使人出现低落、忧郁、惆怅的情绪,“佳人伤春,才子悲秋”,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,有很多都是以悲凉的情怀咏叹秋季的。

柳永《雨霖铃》谓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那堪冷落清秋节”。曹雪芹也有“已觉秋窗愁不尽,那堪秋雨助凄凉”的动人诗句。唐朝诗人杜甫,其诗词对秋天尤其偏爱,其中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是他的千古名句。《礼记·乡饮酒义》直言“秋之为言愁也”,南宋词人吴文英亦曰:“何处合成愁,离人心上秋。”

从文字的构成来看,“愁”字,便是“秋”与“心”的相合,二者这种组合的起源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,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人早已把秋天的心情就做“愁”的含义了。

青年人的抑郁症多见于春季,而老年人的抑郁症却多见于秋季,宋代大养生家陈直就曾说过:“秋时凄风惨雨,老人多动伤感,若颜色不乐,便须多方诱说,使怡其心神,则忘其秋思。”其原因可能是与人体的阴阳之气状态不同有关:青年人阳气充足,在春季阳气发越之时,一旦阳气的升发不利,极易郁而成病;而老年人阳气已虚,最不耐的是秋季寒凉的折杀。

中国历来有九九重阳节登山赏菊之习俗,这一习俗实有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意义。通过登高望远,开阔视野,怡悦情志,能很好地避免忧郁情绪的产生。

那么,如何才能使情志淡泊、宁静呢?

《黄帝内经》在其《素问》的第一篇里,就专题谈论了养生的问题,其中把精神养生列为最主要的内容,其间谈到“恬淡虚无”的养生法则,具体指导为“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”。志闲,就是要控制情志的变化,不要出现大喜大悲的波动;同时要减少欲望,人的欲望越多,离安宁越远;欲望越少,离安宁越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