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验者之家|中医修身:中医趣谈:常见中药名称的来历……

中药材,我们都非常的熟悉,生病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会服用一些中药,不同的中药有着不同的功效。例如,何首乌有乌发,延缓衰老等效,阿胶有补血的功效。这些中药是如何得名的么?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有关常见中药名称的来历。

何首乌的民间传说

在唐何首乌是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。中药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。关于何首乌能让白发变黑有个传说。唐代有一个姓何的人,体质虚弱,没有子嗣,也就是患了不育症。后来,经人介绍,他长期坚持服用何首乌,治好了不育症,生了儿子,他于是改名叫“何能嗣”,意思是能传宗接代了。

何能嗣的儿子、孙子也都长期服用这种药,他的孙子年龄很大了,须发都是乌黑的,他就给孙子改名为“何首乌”。传说毕竟只是传说,何首乌能使白发转黑,是因为长期服用它能延缓人体衰老,所以有利于保持头发乌黑。

何首乌的另一个民间传说

传服用何首乌可延年不老,这其中还有一段传奇故事。相传在很早以前,顺州南河县,有一个叫田儿的小伙子,从小田儿体弱多病,骨瘦如柴,眩晕无力,于是外出寻求民间草药治病疗疾。一日走到一座庙宇前,腹中饥饿体力不支,晕倒在地,拜庙里道士为师,精心修练道术,潜心专研导引,以强体魄,身体大有进步。一晃30年过去了,田儿50有余,未曾婚娶,一日田儿与朋友相聚多饮了几杯酒,回来在小路上醉卧不醒,朦胧中似见二株三尺余长的藤蔓,相交在一起,久久不散,散后不久,再度相交,如此往复不止,田儿看到此情景,心中感到诧异,顿时酒醒,发现自己躺在路旁的藤蔓之下,于是好奇地挖出藤蔓下的根,其形状大小、粗细、长短不一,回庙宇请教道长乃众道士,都不知是何种植物。

一日上山偶遇一山中长发老者,其步履快捷,耳聪目明,须发乌黑,田儿问老者请教这是何物,并将梦境告与老者。老者说道,此藤所呈相交之象,确实令人奇怪,但似有龙凤呈祥之兆,这是上天降给你的祥瑞,赐给你的神药,不妨服之试试。田儿感到有道理,嘴里说道多谢老者指教,抬头发现老者已不知去向,不由得惊出一身汗。回去将这种根晒干研成粉,每日服之,服了一段时间,田儿感到日渐强壮,宿疾自愈,服了一年多田儿的须发变得乌黑,容颜润泽红光满面,似有返老还童之象,且在花甲之年娶一妙龄之女为妻,竟生儿育女。田儿喜上眉梢,将名字改为能嗣,并将此药的服法传授到儿子延秀,又传给孙子何首乌。首乌服了此药后,须发乌黑至年老不变,体质强健,子孙满堂,首乌年值130岁时,仍须发未白,乌黑油亮如年轻小伙子,乡邻百姓来请教首乌服什么长生不老药,首乌拿出这怪状根块介绍给乡亲,但百姓谁也不知道为何物,一位头领说,那就叫它何首乌吧,何者,是首乌之姓也。从此何首乌延年不老的效用流传到民间,后被后世医家收录于本草之内作为药物。

阿胶的传说

唐朝初期,山东阿城镇上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,男的叫阿铭,女的叫阿桥。两人靠贩驴过日子。阿铭和阿桥成亲五年后,阿桥有了身孕,不料,阿桥分娩后因气血损耗,身体很虚弱,整日卧病在床,吃了许多补气补血的良药,也不见好转。

阿铭听老人说驴肉能补。于是,让伙计宰了一头小毛驴,把肉放在锅里煮。谁知煮肉的伙计嘴馋,肉煮熟了,便从锅里捞出来吃。其他伙计闻到肉香,也围拢来吃,一锅驴肉不大会儿全进了伙计们的肚里。这下,煮肉的伙计着了慌,拿什么给女主人吃?无奈,只好把剩下的驴皮切碎放进锅里,倒满水,升起大火煮起来。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。伙计把它从锅里舀出来倒进盆里,却是一盆浓浓的驴皮汤。汤冷后竞凝固成粘糊糊的胶块。伙计尝了一块,倒也可口,于是把这驴皮胶送给阿桥吃。阿桥平时喜吃素食,不曾吃过驴肉,尝了一口,直觉得喷香可口,竟然不几餐便把一瓦盆驴皮胶全吃光了。几日后奇迹就出现了,她食欲大增,气血充沛,脸色红润,有了精神。事隔年余,那位伙计的妻子也分娩了,产后气血大衰,身体十分虚弱。伙计忽然想起阿桥吃驴皮胶那回事儿来,于是,便向阿铭阿桥夫妻借头毛驴,伙计把毛驴牵回家宰了,将驴皮熬成胶块给妻子吃。果然不几日,妻子便气血回升,肤肌红润,大有起色了。自此,驴皮胶大补,是产妇良药,便在百姓们中间传扬开了。阿铭阿桥开始雇伙计收购驴皮熬胶出卖,生意十分兴隆。有些庄户,见熬驴皮胶有利可图,也相继熬胶出售。可只有阿城当地熬出的胶才有疗效,其他地区制作的没有滋补功能,引起纠纷。官司打到县里,县太爷带着郎中来到阿城调查,经过实地探测,发现阿城镇水井与其他地方水井不同,比一般水井深,水味香甜,水的重量也沉许多。

县太爷十分惊喜,才知道驴胶补气补血,除驴皮之外,还赖此得天独厚的井水。于是下令:只准阿城镇百姓熬胶,其他各地一律取缔。县令还将驴皮胶进贡唐王李世民。李世民赏给年迈体弱大臣,吃后都夸此胶是上等补品。李世民大喜,差大将尉迟恭巡视阿城镇。尉迟恭来到阿城,赏给阿铭阿桥金锅银铲,并将驴皮胶更名为阿胶,召集匠人将阿城井修葺一新,并在井上盖了一座石亭,亭里竖立了石碑。至今,碑文“唐朝钦差大臣尉迟恭至此重修阿井”的字样,仍依稀可见。

知母的传说

知母是一味常用的清热药。其性甘寒质润,故有清热泻火与滋阴润燥并举的特点,可治疗肺胃实热、阴虚燥咳、骨蒸潮热、阴虚消渴、肠燥便秘等病证,临床常与石膏、贝母、黄柏、花粉、首乌等同用,影响较大的代表方药有白虎汤、知柏地黄丸、二母散等。关于知母这味药药名的由来,还有这样一段有趣的传说。从前有个孤寡老太婆,无儿无女,年轻时靠挖药为生。因她不图钱财,把采来的药草都送给了有病的穷人,所以年老了却毫无积蓄。这苦日子倒能熬,但老人有块心病就是自己的认药本事无人可传,想来想去,她决定沿街讨饭,希望能遇上个可靠的后生,认作干儿子,了却自己的心病。一天,老人讨饭来到一片村落,向围观的众人诉说了自己的心事。一时间,讨饭老太要认干儿子传授采药本事的消息便传开了。不久,有一个富家公子找到了她。这公子有自己的小算盘:“学会了认药治病,岂不多条巴结官宦的路子。”于是便把老太婆接到家里,好衣好饭伺候着。但过了十几天,却一直不见老太婆提药草之事,这天,他假惺惺叫了老人一声“妈”,问起传药之事,老太婆答道:“等上几年再说吧。”这下子把公子气得暴跳如雷,他叫嚣起来:“白养你几年,你想骗吃骗喝呀,滚你的吧!”老人也不愠怒,冷笑一声,换上自己的破衣裳,离开了公子的家门。她又开始沿街讨饭。没多久,又有个商人找到他,愿认她当干妈。这商人心里盘算的是卖药材,赚大钱。他把老太婆接到家,先是好吃好喝招待,可过了一个多月,仍不见老人谈传药之事,心里就忍不住了,便又像公子一样,把老人赶出了家门。

一晃两年过去了,老人仍不停地沿街乞讨,说着心事,竟被很多人当成疯子、骗子。这年冬天,她蹒跚着来到一个偏远山村,因身心憔悴,摔倒在一家门外。响声惊动了这家的主人。主人是个年轻樵夫,他把老太婆搀进屋里,嘘寒问暖,得知老人饿着肚子,急忙让妻子做了饭菜端上。老人吃过饭就要走,两口子拦住了:“这大冷的天,您上哪儿去呀?”当老人说还要去讨饭时,善良的两口子十分同情,劝她说:“您这把年纪了,讨饭多不容易,要是不嫌我们穷,就在这儿住下吧!”老人迟疑了一下,最后点了点头。

日子过得挺快,转眼春暖花开。一天,老人试探着说:“老这样住你家我心里过意不去,还是让我走吧。”樵夫急了:“您老没儿女,我们又没了老人,咱们凑成一家子过日子,我们认您当妈,这不挺好吗?”老人落泪了,终于道出了详情。而樵夫夫妇却没有介意:“都是受苦人,图啥报答呀,您老能舒心就行了。”从此,樵夫夫妇忙着活计,很孝顺老人,老人就这样过了3年多的幸福时光,到了80岁的高龄。

这年夏天,她突然对樵夫说:“孩子,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。”樵夫不明就里,但还是愉快地答应了老人。他背着老人上坡下沟,跑东串西,累得汗流如雨,但还不时和老人逗趣,老人始终很开心。当他们来到一片野草丛生的山坡时,老人下地,坐在一块石头上,指着一丛线型叶子、开有白中带紫条纹状花朵的野草说:“把它的根挖来。”樵夫挖出一截黄褐色的草根问:“妈,这是什么?”老人说:“这是一种药草,能治肺热咳嗽、身虚发烧之类的病,用途可大啦。孩子,你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认药么?”樵夫想了想说:“妈是想找个老实厚道的人传他认药,怕居心不良的人拿这本事去发财,去坑害百姓!”老太婆点了点头:“孩子,你真懂得妈的心思。这种药还没有名字,你就叫它”知母”吧。”后来,老太婆又教樵夫认识了许多种药草。老人故去后,樵夫改行采药,但他一直牢记老人的话,真心实意为穷人送药治病。

以上为大家介绍了何首乌,阿胶,知母的来历,是不是非常的神奇呢?